文學院

  • 教學創新精進

    本院主要的系所都實施領域專長的執行與建構,也著力與跨領域的學科整合。中文系透過領域專長模組課程提供有效的學習指引,歷史系在跨領域研究上取得進展,哲學系強化跨領域課程與實踐結合,人類系聚焦博物館與文化資產教學模組。藝史所亞洲藝術學程促進學科間合作,語言所發展多元領域專長。音樂學所結合理論與實作,臺文所強化群島論述與跨領域合作。中英翻譯學程融合翻譯與程式設計技能。 

    與111年相比,領域專長修課人次增加 44.44%。優化領域專長數增加 500%。新設領域專長數減少 76.19%。完成設置領域專長之系所學位學程數增加 42.86% 在教學與實作上,圖資系注重學習多元性以及專業的實務課程,日文系提升日語教育專業知識與實務能力。戲劇系創新面臨設施限制,但仍致力於提升教學內涵。歐洲暨歐盟研究學程提供多語種學習機會。西洋古典學程調整學分結構以提升靈活性,經典人文學程促進跨系統人文學習,臺灣研究學程強調在地知識與實踐的聯結。

    在跨領域學習上,與111年相比,也有具體成長。例如跨領域學分學程、跨域專長、跨單位合開領域專長數增加 190.91%,而修讀跨領域學分學程、跨域專長、跨單位合開領域專長之學生人數增加 166.81%。

  • 推動教學國際化

    疫情之後,系所正積極重回國際交流的現場。過去一年仍見系所利用聘請國際學者演講或開課。國際學者參與授課人數,與111年相比略減10%。

    本院全英文授課的科目在112年大幅成長。哲學系、人類系、圖資系和音樂學所都在加強國際化教學力度,聘請外籍教授,開設全英語課程,並積極邀請國際學者來臺交流,提升學生的國際視野和語言能力。基礎或通識對外服務性英語授課課程數增加 912.5%。修課學生總人次增加 469.46%。專業課程英語授課課程數增加 282.05%。修課學生總人次增加 538.08%。

    戲劇系雖面臨經費和場地的限制,但引進國際專家加強專業培訓。語言所則利用英語撰寫學位論文來提升學術能見度,並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會議。翻譯學程則著重於提升國際學生的專業中文能力,以適應學術和專業翻譯的需求。

  • 提升產學合作連結

    本院教育實作是基本面向,除了文學系所的語言實作課程,其他系所也奠基於實作的教育,例如人類系持續田野實習課程;圖資系規劃資訊技術與科技趨勢相關的專題課程;戲劇系推動藝術結合實務類領域專長;藝史所透過專題課程培養學生的實作經驗;臺文所藉由專題課程與實作課程強化學生的文史轉譯能力;翻譯學程則通過實習機會強化學生的實務能力。戲劇系的公演取得良好成效;藝史所學生參與展覽與實務項目方面取得進展;藝史所將繼續評估結合教學與實作的課程成效;臺文所學生在文史轉譯項目上有實質產出。

    開設實習之課程數增加 29.17%,修課學生總人次則減少 16.55%。開設專題計畫之課程數增加 247.37%,修課學生總人次增加 192.7%。開設專題討論之課程數減少 18.68%,修課學生總人次增加 4.86%。

    歷史系建立嚴謹的學士榮譽學程;圖資系將進一步推廣學士榮譽學程;戲劇系將優化課程內容並增加實務學習機會。與111年相比,成立學士榮譽學程數增加 66.67%,核准同意修讀學士榮譽學程之學生數則減少 36.36%。

  • 推動基礎能力課程

    在基礎能力課程方面,本院朝向增加數位教學努力。與111年相比,112年開設程式設計相關課程數增加18.52%,修課學生數 (唯一化)/占全院學生百分比略增加 9%。開設資訊科技導向之領域專長/跨域專長/學分學程數增加 214.29%。修習資訊科技導向領域專長/跨域專長/學分學程之學生人次增加 105.42%。

    以下系所實質增進學生參與學術寫作與學術社群討論的基本技巧。歷史系強調學術寫作的重要性,創辦《史原》學術期刊,鼓勵研究生發表。人類系著重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融合,提供跨學科培訓課程,學生積極參與學術活動。日文系開設「專題討論」課程,強調學術論文撰寫的基礎技能培養。語言所學生在國際會議上展現出色的論文發表能力。

    本院強化學生學術寫作能力,在學術寫作課程數目以及修課學生數目都有大幅的增長。與111年相比,112年開設學術寫作、專項學術寫作之課程數 增加 516.67%,學術寫作、專項學術寫作課程之修課人次增加 622.13%。

    三個系所注重人際溝通技巧,包括語言,肢體等面向的訓練。臺文所跨域轉型,提供專業學術寫作與故事創生能力的課程,強調文獻整合與文字表達能力,著重文史轉譯。戲劇系重視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培養,尋求與其他學院系所的合作,另擬推出學士榮譽學程。翻譯學程訓練學生深入理解英文語法策略,提升中文理解與表達。增強人際溝通技巧。

  • 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

    和111年相比,數位或混成課程減少,因為疫情,較多課程返回實體課程。純數位/數位實體混成課程數減少55.71%。純數位/數位實體混成課程修課學生總人次減少52.95%。但是利用數位線上的教學工具等教學,語言所鼓勵使用NTU COOL和錄製線上課程。錄製微課程,利用未來教室設施,鼓勵多元數位教學。外文系教師已熟悉數位教學模式,鼓勵師生更好地利用這些優勢。戲劇系多數教師已熟練線上授課,使用NTU COOL輔助教學。翻譯學程結合實體與線上教學。運用數位教學平台進行混成學習。

    開授數位與專業結合的課程上:歷史系重視數位與人工智慧知識的融合,設計數位人文專題和虛擬實境系列課程,數位人文專題效果良好,虛擬實境系列受益匪淺。人類系推動博物館知識的數位化和數位展示,推廣數位化課程,進行知識數位轉譯的工作與經驗累積。圖資系穩定開授數位相關課程,結合數位科技和資訊資源,持續運用數位教學模式,強化文本分析能力。華教學程開授數位華語教學課程,結合理論與實踐。

    在推動未來教室教學模式與111年相比參與課程數增加233.33%,而修課學生總人次增加326.32%。有兩個所或建置與或運用電子資料庫。音樂學所面臨數位化設備更新的挑戰,合作建置「日日新報聲音文化資料庫」,推動數位學習。臺文所鼓勵使用電子資料庫,運用ChatGPT等工具。

  • 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

    為實踐平等教育,本院設立了獎助學金來支持經濟困難學生和表彰社會貢獻的學生,這些措施旨在突顯和強化教育評扥的社會價值。人類學系舉辦展覽,展示針線工藝,這些工藝不僅是技術的展示,也是文化連續性的關鍵。同時,「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計畫」舉辦「樂論壇」,開放和擴展公共論述的空間,進一步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健康與福祉」目標,通過跨學科對話來促進對這些全球目標的理解和參與。

  • 學院自訂項目

    與111年相比,全校性基礎語言課程開課數和學生數的變動不大。中文,日文等學生數微減,英文,以及包含韓語及南亞語言微增。英文在分級的人數,以及輔導課程人數等都有增加。

    教學改進的成效明顯,例如,大學國文課程的學生評鑑值顯示穩定增長,表明了教學質量的認可。外文系也成功減輕了學生的課程負擔,並提升了教學的專業性。日文系的課程通過率和評鑑值同樣顯示出良好的教學成果。

    中文系改善了生師比例,並為僑生和國際學生提供華語文能力提升的機會,包括詳細的分班策略和教材資源。外文系的大一英文課程設定了明確的語言能力目標,以符合EMI課程的要求,並開設特定輔導班以滿足不同背景學生的需求。此外,歐語課程應對了學生需求的增加,成為半必修課程。此外,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推進了多項措施,包括優化線上英語課程、開設專業學術英語和亞洲語言課程,以及擴展數位學習資源,以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職業能力。

中文系、外文系、日文系及外教中心112年共同開設22種外語課程。其中中文系3種、外文系13種、日文系1種類、外教中心5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