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創新精進

    將以建立各系Capstone courses (總整式課程)為基礎目標,並採取鼓勵各系課程規劃分類基礎課程(Cornerstone courses)、核心課程(Keystone courses)、以及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s)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理論與實務並重、動手實作、團隊合作、強調跨領域結合及四年核心能力整合等,並於大四進行成果競賽評比,期許達成專業實務與實作教育之世界典範。教學著重理論、實務、電腦模擬、實驗四方面並重,並採取翻轉基礎、尖端特色、高階專業三個重點策略。為學生奠定紮實的專業基礎,也要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並具有報告撰寫、電腦大數據分析、口頭報告、海報與實作成果展示以及有系統學習研究等能力。112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由土木系、機械系、化工系與工科海洋系建置以「課程模組」為基礎的新版課程地圖以建立領域專長。(2)結合工程領域專長設置「工學院院學士學位」。(3)深入專業核心之跨領域學分學程。(4)深耕跨領域之實務導向實作/實習課程。(5)開發實務與創新兼備/支持尖端研究之高階課程。(6)翻轉基礎、尖端特色、高階專業整合教學計畫。(7)充實跨國合作實習教學課程。(8)開設學士專題討論課程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9)開設資訊科技與人文關懷之「防災與永續學群」課程。

  • 推動教學國際化

    以逐步開設全英語院學士學程及專班、改善外籍生學習條件、建構國際化環境為目標,並採取大學部課程先行、增加雙聯學位與交換學生人數、校系分工並進、授課團隊建立等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增設全英語專業課程,積極進行國際招生吸引國際生前來修讀、並為外籍生增設專屬助教;鼓勵學生參與跨界實習課程、課程融入國際實習、出國發表參加研討會及國際工作坊;充實並改善英文網頁,強化國際能見度;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出國交換與研修管道,增加國際經驗;增聘外籍專任教師及延攬國際學者來台客座講授課程,加強國際合作,並把握各項管道邀請國際學者臨時或短期訪台演講、講學或短期訪問交流,擴展學習國際視野。本院於111年度領先全校增設全英語跨領域之「智慧工程科技全英學士學位學程(English IET Program)」,目標培育「跨域國際工程人才」,並成為世界知名之跨域工程學士學位學程。本學程將於112學年度開始招生,初期目標招收國際生20名,並依招生狀況逐步增加至40名。本院土木系於108學年度建立本校大學部第一個全英語專班,首屆38人申請,錄取15人,申請人數逐年攀升、學生人數趨漸穩定,111學年度82人申請,錄取44人;其大學部必修課已達100%全英語授課,並擬接續推動F層學群(進階專業課程)之英語授課數。全院之英語授課數於本計畫執行前平均每年達100門,計畫執行後之英語授課數屢創新高,更於本(111)年度首次突破200門開設高達225門英語授課。本院國際學位生人數相較本計畫執行前亦大幅成長,於110年度達237人次,較計畫執行前平均近5年(103-107年)每年約142人次增加95人次;國際交換生人數亦顯著提升,較計畫執行前平均近5年(103-107年)每年約228人次增加60人次,於108年度國際交換生人數達288人次,惟109-110年因新冠疫情邊境嚴管措施國際交換生人數分別為86與67人次。

  • 建構完善能力養成課程

    培養學生具有配合當代計算科學、以及藉由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演算分析工具的運用來快速搜尋、篩選與加速新科技的開發設計之能力為目標,並透過有效整合實驗、理論計算模擬、以及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與分析之教學,來縮短新知識的學習時程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積極開授相關之新課程外,亦在現有的課程作改善以加強學生在模擬以及運用電腦解決工程問題等數位學習的能力。數學計算軟體 (如 Matlab 和 Mathematica)、量測儀器控制程式化 (Python 和 LabView ) 等實用技能加入原有或新開之課程中。111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 新開「機器學習與電腦視覺:理論與應用」課程;(2) 開設「智慧人居環境」專長模組課程;(3) 開設電腦程式整合實作課程;(4) 持續推行AI工作坊專題討論課程;(5)提供碩博士生之「學術軟實力工作坊」課程。

  • 提升產學合作連結

    著重於減少學用差距,並培養學生能掌握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與面對未來挑戰,及自我發展創造新領域的潛能,本質上為協助學生建立完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問題的解讀、溝通與實作解決方案之能力。整體上將以培育基礎技能與專業知識並重之理念,於課程設計上強調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之連結,邀請產業界專家參與課程,創造面對不同實務問題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嘗試運用其所具備之知識進行問題解決的試誤流程,希冀藉由學士榮譽學程的設立、國內外產業實習機會的創造與參與、設計實務導向課程以引導方式完成相關工作,或是納入國際及跨領域之涵養,均以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為出發點,並據以為長期推動目標,以達計畫目的。112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推動學士榮譽學程。(2)加深實務導向總整實作課程(Capstone)開發。(3)開設跨域高階實習課程。(4)增加實習機會與參與深度。(5)開設永續水資源專案實作課程。(6)跨領域專題演講、業師職涯講座、產業學習參訪。

  • 推動基礎能力課程

    培養學生具有配合當代計算科學、以及藉由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演算分析工具的運用來快速搜尋、篩選與加速新科技的開發設計之能力為目標,並透過有效整合實驗、理論計算模擬、以及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與分析之教學,來縮短新知識的學習時程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積極開授相關之新課程外,亦在現有的課程作改善以加強學生在模擬以及運用電腦解決工程問題等數位學習的能力。數學計算軟體 (如Matlab 和 Mathematica)、量測儀器控制程式化 (Python 和 LabView ) 等實用技能加入原有或新開之課程中。112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開設程式設計課程。(2)開設數位科技跨域學程。(2)強化學生口語表達及學術寫作能力。

  • 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

    以建立完整數位與實體融合之學習內容、教學內容數位化為目標,並採取以建置未來教室、課程重要模組逐步線上化、採取協助教師製作教學影片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a)基礎學科課程模組數位化、(b)實驗課程操作與檢核數位化、(c)建立線上工作坊、(d)高中短期數位學習課程、(e)利用校內NTU COOL平台進行翻轉教學。工學院對於推動數位學習一直十分積極,除了在臺大開放式課程與國際知名MOOCs平台Coursera上有數個受歡迎的線上課程,例如:土木系於臺大開放式課程「材料力學」之累計點閱次數超過64萬次,「從案例演練中學習BIM建模」建築篇點閱次數超過59萬次,並長期盤踞該網站「熱門點閱」排行之中。近年藉由執行本計畫,也將數位影片的製作逐漸擴及一般教學。112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建置未來教室。(2)擴增混成教學課程數量。(3)線上數位平台與線下實體教室新科技輔助教學策略發展。(4)擴充程式語言、數值計算與工程軟體於專業與選修課程中。(5)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 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

    建城所執行本校「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計畫),師生長期以來經營、參與及實作規劃的校外場域(坪林、溪洲部落、南萬華、紹興社區等)透過校方這幾年跨院、系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執行正是串聯建城所師生與校內師生及校外機構跨領域學習的合作,讓學生們能依興趣、性向及能力有不同課程修習的組合,能培養全方位人才。土木系為了鼓勵學生主動了解社會需求、運用專業能力實際參與協助解決社會問題,透過陪讀與課後輔導,提供學生對於現存教育體系所蘊含之文化價值的反思機會,培養學生具有整體社會關懷與人文素養,擴大學生社會化的層面。從而增進學習熱忱、提升自主學習解決問題和團隊合作的態度與能力。透過規劃「臺灣大學服務學習乙-愛加倍課後陪讀輔導」課程,提供課輔與實際接觸國高中學生,深化修課同學對於「助人與利他」的思考以及對自我的認識。目前更積極規劃在團隊中邀請文學院或社科學院的老師,加進人文素養,讓工程背景與人文背景的學生互相合作,用跨領域的思維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不但可以增加服務人次,另一方面也可以同時照顧到課輔科目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