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創新精進
本院在課程上廣設領域專長,具體展開跨領域課程的統整。開設專業化密集課程、數位典藏、實作實習、參訪體驗、田野實作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作並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各系所強化兼具研究與實踐、學術與應用雙面特性,針對趨勢規劃新領域專長模組。邀請多位國內外知名學者進行實體或線上學術演講。在課程精進上,重視科際整合、多元與創新、學用合一。本院積極推動跨域學習,並重視各領域知識之完整性。現已有九個學分學程及一個跨域專長,各種領域專長已累計達46種。如:圖資系111年度新設立6個「領域專長模組」為最多;中文系承辦之「文字原創力與數位轉譯跨域專長」,以語文與文學專長為基礎,結合傳播、數位編輯、資訊科技等領域,引入文創思維。使學生於原有的專業課程之外,獲得不同領域的學習機會。
-
推動教學國際化
本院積極與國際知名大學簽訂備忘錄、交流合約、雙聯學位等,並邀請海外歸國學者、外籍教師開授多元外語課程,培養具國際移動力的專業人才,擴大師生接軌國際機會。111年COVID-19疫情雖仍持續影響,但透過視訊等遠距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與學術交流,且繼續與知名大學相關系所保持聯繫;設法改善某些系的學生對於英語授課課程之排拒心態,加強與國際學生共同修課之討論交流互動。其他成果包括:增設英語課程,以視訊方式,邀請多位外國專家學者參與工作坊及學術演講,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及研究生全英語國際研討會;持續提升國際交流與擴大國際視野。
-
提升產學合作連結
本院各系所積極提升產學合作連結,如:歷史系於111學年度設立學士榮譽學程;圖資系培養學生資訊與傳播科技整合應用能力;語言所發展影像辨識生理訊號與AI學習技術;藝史所開設專題課程,帶領專題課程之修課學生,參與校外(國外)產學合作計畫。臺文所課程融入文物館的管理與特定主題之策展實務;翻譯學程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對翻譯產業的環境,發揮所學,實際演練各種不同的工作模式等。重視產學合作為本院各系所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
推動基礎能力課程
本院重視培養同學多元應用之能力,加強研究方法訓練;強化學生的中英文溝通能力與學術寫作技能,提升中英雙語的聽力與演說能力。配合教務處推動computational thinking的全校教育政策,本院圖資系提供資訊科技、數位人文、程式設計、資訊視覺化等相關課程,以強化文學院學生在數位學習、資訊科技等方面之能力。此外也培養其他多元的表達方式,如透過肢體、表演藝術等不同形式溝通之能力,充實完善各項能力養成,提升人文素養及其影響力。
-
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
積極規劃組合資訊、數位領域專長,以結合人文與資訊為目標,開發數位資源,教導學生善用網路工具,活用圖文編輯程式,引領學生善用各種電子資料庫,從事數位人文研究。包括在:音樂、戲劇、攝影、製圖、媒體及檔案管理等皆使用數位設備。導入數位人文專題課程,使學生熟悉線上教學平臺。111年度因疫情持續影響,各系所數位教學需求持續大幅上升,也加速課程數位學習及教學方式之創新。語言所同步線上教學的課程已達百分之百。
-
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院人類學系、語言學研究所皆有文化資產保存、瀕危語言研究的強項,例如人類學系考古學專長的老師參與許多臺灣文化遺址的研究,語言學研究所研究本國原住民族語言,臺灣為南島語族(Austronesian languages)的發源地,本院的教學、研究與研究中心皆對南島文化的復育扮演關鍵角色。又如本院外國語文學系與臺灣文學研究所皆有教師從事性別研究,對於提升大眾性別平等意識都有貢獻。現今歐美高等教育都在推動多元與包容,希望能消弭因為種族、性別、經濟、與身心障礙所造成的落差,在招募教師與研究人員上也將多元與包容聲明(diversity and inclusion statement)列為審查文件之一。本院稟持此一精神方向,持續改善教學環境與制度,提升教師與學生參與本院的院務,院務資訊透明化,加強本院師生關切公共事務,及參與的意願。在行動上,本院積極整合校內資源,陸續改善無障礙環境,並提供弱勢學生經濟上的支援,讓學生能安心在本院學習,達到提供弱勢學生公平學習的目標,營造本院尊重多元與包容的人文氛圍。
-
學院自訂項目
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並強化語言學習、跨域學習,成果包括:定期出版優質學術期刊,舉辦論文發表,增加期刊國際能見度;提升線上教學設備與教學效果,強化寫作指導教學,提高學術網站與使用者之互動功能,擴大延聘專業師資、提供完整及優質的課程規劃,強化外語自學資源,增進各國語文學習效果;並開設多種區域性民族語等課程,營造良好語文教學學習環境,教學成果卓著。

音樂學所_北印度塔布拉鼓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