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院

  • 教學創新精進

本院係以建立各系總整式課程(Capstone courses)為基礎目標,並採取鼓勵各系將課程規劃分類成基礎課程(Cornerstone courses)、核心課程(Keystone courses),以及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s)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理論與實務並重、動手實作、團隊合作、強調跨領域結合及四年核心能力整合等,並於大四進行成果競賽評比,期許達成專業實務與實作教育之世界典範。本院教學著重理論、實務、電腦模擬、實驗四方面並重,並採取翻轉基礎、尖端特色、高階專業三個重點策略。為學生奠定紮實的專業基礎,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並具有報告撰寫、資訊分析、口頭報告、海報與實作成果展示以及系統化學習研究等能力。114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建置以「課程模組」為基礎的新版課程地圖,強化領域專長。(2)推動「課程與教學標竿計畫」。(3)持續推動結合工程領域專長之「工學院院學士學位」。(4)開設專業核心之跨領域學分學程。(5)深耕跨領域之實務導向實作/實習課程。(6)開發實務與創新兼備/支持尖端研究之高階課程。(7)翻轉基礎、尖端特色、高階專業整合教學計畫。(8)充實跨國合作實習教學課程。(9)開設學士專題討論課程引導學生探究式學習。(10)建立更強健的教學後援系統與溝通精進管道。

  • 推動教學國際化

以逐步開設全英語院學士學程及專班、改善外籍生學習條件、建構國際化環境為目標,並採取大學部課程先行、增加雙聯學位與交換學生人數、校系分工並進、授課團隊建立等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增設全英語專業課程,積極進行國際招生吸引國際生前來修讀、並為外籍生增設專屬助教;鼓勵學生參與跨界實習課程、課程融入國際實習、出國發表參加研討會及國際工作坊;充實並改善英文網頁,強化國際能見度;提供學生更多元的出國交換與研修管道,增加國際經驗;增聘外籍專任教師及延攬國際學者來臺客座講授課程,加強國際合作,並把握各項管道邀請國際學者臨時或短期訪臺演講、講學或短期訪問交流,擴展學習國際視野。本院於111年度領先全校增設全英語跨領域之「智慧工程科技全英語學士學位學程(English IET Program)」,目標培育「跨域國際工程人才」,並成為世界知名之跨域工程學士學位學程。本學程於112學年度招收第一屆之國際學士生,共有21名學生就讀,學生數已達初期招收目標(20名),並依招生狀況逐步增加至40名。本院土木系於108學年度建立本校大學部第一個全英語專班,首屆38人申請,錄取15人,申請人數逐年攀升、學生人數趨漸穩定,112學年度(第五屆) 35人申請,錄取25人;其大學部必修課已達100%全英語授課,並擬接續推動F層學群(進階專業課程)之英語授課數。全院之英語授課數於本計畫執行前平均每年達100門,計畫執行後之英語授課數屢創新高,更於111年度首次突破200門,開設高達225門英語授課,113年度總計開設246門,創下英語授課數的新高。本院國際學位生人數相較本計畫執行前亦大幅成長,於113年度達330人,較計畫執行前5年(103-107年)平均每年約142人增加188人;國際交換生人數亦顯著提升,較計畫執行前5年(103-107年) 平均每年約228人增加60人,於108年度國際交換生人數達288人,惟109-110年因新冠疫情邊境嚴管措施國際交換生人數分別為86與67人,112年為148人,113年為113人。

  • 提升產學合作連結

著重於減少學用差距,並培養學生能掌握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與面對未來挑戰,及自我發展創造新領域的潛能,本質上為協助學生建立完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包括問題的解讀、溝通與實作解決方案之能力。整體上將以培育基礎技能與專業知識並重之理念,於課程設計上強調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之連結,邀請產業界專家參與課程,創造面對不同實務問題的空間與機會,讓學生嘗試運用其所具備之知識進行問題解決的試誤流程,希冀藉由國內外產業實習機會的創造與參與、設計實務導向課程以引導方式完成相關工作,或是納入國際及跨領域之涵養,均以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人才為出發點,並據以為長期推動目標,以達計畫目的。114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精進實務導向總整實作課程(Capstone)開發。(2)開設跨域高階實習課程。(3)增加實習機會與參與深度。(4)持續辦理跨領域專題演講、業師職涯講座、產業學習參訪。

  • 推動基礎能力課程

培養學生具有配合當代計算科學、以及藉由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與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演算分析工具的運用來快速搜尋、篩選與加速新科技的開發設計之能力為目標,並透過有效整合實驗、理論計算模擬、以及大數據資料庫的建立與分析之教學,來縮短新知識的學習時程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積極開授相關之新課程外,亦在現有的課程作改善以加強學生在模擬以及運用電腦解決工程問題等數位學習的能力。數學計算軟體(如Matlab和Mathematica)、量測儀器控制程式化(Python和LabView)等實用技能加入原有或新開之課程中。114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持續推動無人機教學並全面將此課程內容完整導入到大學部的教學之中。(2)開設數位科技跨域學程。(3)強化學生口語表達及學術寫作能力。(4)鼓勵女性投入STEM領域,營造性別友善跨域學習環境。

  • 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

將以建立完整數位與實體融合之學習內容、教學內容數位化為目標,並採取以建置未來教室、課程重要模組逐步線上化、採取協助教師製作教學影片為策略,重點作法包括(a)基礎學科課程模組數位化、(b)實驗課程操作與檢核數位化、(c)建立線上工作坊、(d)高中短期數位學習課程、(e)利用校內NTU COOL平台進行翻轉教學。工學院對於推動數位學習一直十分積極,除了在臺大開放式課程與國際知名MOOCs平台Coursera上有數個受歡迎的線上課程,例如:土木系於臺大開放式課程「材料力學」之累計點閱次數超過73萬次,「從案例演練中學習BIM建模」建築篇點閱次數超過68萬次,並長期穩居該網站「熱門點閱」排行之中。近年藉由執行本計畫,也將數位影片的製作逐漸擴及一般教學。114年度計畫執行重點為:(1)建置未來教室。(2)推動翻轉教室教學課程英語授課。(3)線上數位平台與線下實體教室新科技輔助教學策略發展。(4)擴充程式語言、數值計算與工程軟體於專業與選修課程中。(5)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 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

(1)機械系113年開設跨領域通識課程並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精神,課程名稱為「博物館裡的工程科技與社會」,將邀請博物館專家學者進行演講與實務分享,每週規劃討論課程由同學分組進行討論,以機械系工學博物館空間為實驗場域,經由期末報告提出蒐藏或展示計畫的創意構想,激盪人文與工程的火花,藉此反思本課程所思所學。每週3小時課程中,包含課堂講授2節課,另1節課程由老師及助教帶領學生分組進行討論,亦包含博物館蒐藏研究與展示規劃專家邀請演講。(2)工科海洋系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自108年第2學期開設以來,在大學系統內培養風電綠能相關人才,5年來陸續收到業界及社會對風電專業培育及知識傳遞的需求,學程回應此需求,提供一系列離岸風電人才培訓課程及離岸風電綠能知識的宣導。同時本計畫將與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發展中心執行之興達離岸人培中心(經濟部能源局計畫支持)合作,整合教育部與經濟部資源,共同推動我國離岸風電人才培育,以期協助政府培訓人才,滿足未來離岸風電所需之人力缺口。本計畫將整合我國產官學研,除對在學學生進行培育,也將對產業界進行在職培訓,開設相關培訓課程,以加速培育我國離岸風電產業所需人才以及達到本計畫永續經營之目標。(3)環工所因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開授「環境永續工程」領域專長課程,針對現今永續關鍵議題與教學創新,將知識性學理與實務應用結合,培養未來永續人才。學生學習這些基礎環境知識,以及進階空氣、水等方法技術後,最後總整課程「環境規劃與管理」將強調整合各課程的知識和理論,引導學生進行真實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並培養他們的系統性分析和溝通能力,以應對複雜的環境挑戰和永續發展需求。(4)建城所師生長期以來經營、參與及實作規劃的校外場域(坪林、溪洲部落、南萬華、紹興社區等)透過校方這幾年跨院、系的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執行正是串聯本所師生與校內師生及校外機構跨領域學習的合作,讓學生們能依興趣、性向及能力有不同課程修習的組合,能培養全方位人才。因應近年來大學實踐社會責任過程中衍生出跨領域跨學科發展場域關係的多元需求,本所師生熱心參與本土重大社會改革事務、社區參與、災後重建、地景規劃、城鄉設計並做出重大貢獻,實現社會正義之理想,提升高教公共性。本次Podcast計畫將以「回顧與展望」為主軸,藉由各個城鄉人的故事串聯出城鄉所的經驗傳承與發展足跡。這不僅是五十週年的特別紀念,也是各世代城鄉人與城鄉所能再次緊密聯繫的契機。期待透過輕鬆且深入的對談,讓更多人了解城鄉所的歷史、使命與影響,同時也為眾新世代城鄉人,提供發展方向的指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