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 教學創新精進:
本院主要成果包括籌備院學士學位,旨在培育具有多元文化視野、藝文創新能力、批判思維與社會關懷的跨域人才。各系所亦在專業領域上有所突破;此外,系所積極進行跨領域合作、新課程設計與增聘專業師資,並提供個性化輔導機制以支持學生學習與未來生涯規劃。計畫執行後,各系所教學成果顯著提升。教學創新強化了學生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平臺的建立。總體而言,這些措施不僅提升了學院教學質量,也促進了學生的多元發展,與SDGs精神相呼應,實現了教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
- 推動教學國際化:
本院設立「國際合授課程補助計畫」(ICP),以推動教學國際化,提升國際合作。計畫鼓勵教師與國外教師共同授課,開設創新課程,期望深化國際學術交流。各系所具體措施包括增設EMI課程、邀請國際學者授課及設置正念工作坊。計畫實施後,各系所國際化教學成效顯著。總體而言,這些措施增進了學生的學術英文能力與國際視野,提升了學院整體教學質量,達成SDGs目標中的教育品質提升與國際合作。
- 提升產學合作連結:
本院重點推動產學合作連結,並透過實作課程強化學生實務能力,以使學生在職場中具備更強競爭力。各系所課程設計更貼近業界需求,並透過實務操作提升學生專業技能。產學合作的推動,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實務能力與職場適應力,還使學院教學與研究更具實踐意義,達成了教育與社會的良性互動,並呼應了SDGs目標中的提高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機會。
- 推動基礎能力課程:
本院各系所積極推動基礎能力課程,並取得顯著成果。具體措施包括制定詳細的課程指引、開設理論與實作相結合的課程、使用科技工具輔助學習、結合跨領域課程與實務操作等。課程內容涵蓋了寫作、邏輯推理、資料分析、語料庫操作、翻譯技術等,旨在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與實務能力。計畫執行後,學生在學術寫作、表達、研究、翻譯等能力方面均有明顯提升。總體而言,這些基礎能力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素養,也增強了其跨領域競爭力,並有效呼應SDGs精神中的優質教育目標。
- 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
本院積極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並已取得顯著成效。各系所皆引入AI生成工具及開設數位化課程,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與實務能力,也使學院教學與研究更具現代化及實踐意義,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工具,完美體現SDGs的核心精神。
- 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院積極推動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與公共性,面臨教育平等、公共論述與人文參與等挑戰。具體措施包括設置清寒獎學金及學生利他獎,實踐平等教育;舉辦跨領域論壇和推動新世紀臺灣人文學研究計畫,增進公共論述與社會參與;推廣人文學科與部落合作。這些創新作法強調多元文化與永續發展,透過社區服務與國際交流,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跨文化理解。計畫實施後,平等教育和社會參與顯著提升,國際語言學奧林匹亞競賽的佳績及跨領域論壇的成功舉辦,增強了學院的國際影響力與社會責任,促進了學術交流和社會進步,達成了SDGs目標。
- 學院自訂項目:
本校中文系、外文系、日文系與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實施基礎共同服務性課程,顯著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人文素養。具體措施包括:中文系改善生師比,強化語文訓練;外文系推動能力分級教學,提升EMI課程橋接能力;日文系落實小班制教學,提升日文基礎;外語教學中心開設專業英語與多語種課程,並利用數位平臺推廣學習資源。計畫執行後,學生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大幅提升,課程評鑑值持續成長,修課人數穩定增加,教學質量獲得高度肯定,成功促進教育平等,強化學生跨文化理解與社會責任,實現SDGs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