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院
- 教學創新精進
本院新進師資近年來逐漸從傳統生物學轉向新世代的多元領域,各系所課程也隨著新進教師的專長而進行多層次的組合與調整。透過本計畫的推動,並配合校方政策,不僅持續改善原有及跨領域課程,更成功規劃並推動了19個專業模組,包括全英課程模組的轉型、資訊技術的整合,以及跨系所、跨學院的專業模組。未來將持續在各專業領域中強化基礎、進階與實務的連結,為學生的能力培養提供更紮實且多元的選擇。
- 推動教學國際化
本院致力於增進學生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並吸引優秀的國際學生來院就讀。在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下,近年來全英語授課的比例從基礎、進階到專業層次逐步提升,並配合校方教學政策推動全英語課程模組,轉型為專業領域課程,現正著手規劃全英語學士學程。在深耕經費的支持下,建立了教學助教輔導機制,鼓勵教師開設全英語課程,推動國際雙聯學位、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授課,並擴展網路及國際遠距課程。這些努力不僅提升學生的海外學習動機與國際接軌的競爭力,也增加了國際學位生與交換生的招收人數。
- 提升產學合作連結
在全球科技不斷顛覆傳統模式的當下,創新已難侷限於單一領域,具備跨領域能力的高階研究人才因此更顯重要。「生命科學」作為跨域科學的核心,為生物、醫學及農業相關研究奠定基礎。受惠於深耕計畫經費的支持,近年來本院新聘教師多為結合資訊科技與生命科學的跨域專才,各單位也相繼推出融合資訊科技甚至法律知識的跨域課程,大學部總整課程逐年增加,要求學生畢業前修習學士論文或專題研究,培養實驗教學能力,並設置具中學生物教學設計能力的相關課程。另外,為回應生技產業的需求,本院積極推動與產業連結的座談與課程,並已成立「植物生物技術產學博士學位學程」,旨在培養兼具學術與實務能力的高科技植物生技人才,實現學術與產業的無縫對接。
- 推動基礎能力課程
資訊與生命科學的跨領域結合,正逐漸成為生命科學研究與生技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無論從事學術教學、研究或產業研發,良好的中英文溝通能力與專業學術寫作技能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能力。在深耕計畫的推動下,本院近年新增多門程式設計基礎及其在生命科學中應用的課程,並開設兩組資訊科技導向的專業模組,建立完整的連貫式整合課程,培養具備大數據分析能力的生命科學專業人才。此外,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中英文能力,本院在原有學術英文課程的基礎上,今年新增多門相關課程,旨在全面強化學生的中英文溝通與專業寫作能力,助其在國際學術與產業領域中更具競爭力。
- 推動數位學習與教學創新
自108年起,本院各系所積極推動教師善用 NTUCOOL 數位學習平台,加上疫情帶來的教學模式變革,至112年已取得顯著成效,幾乎所有課程皆採用該平台輔助教學。同時,生技系與生科系的未來教室已陸續建置完成,其中生科系更統整製作使用 SOP,提供院內師生參考與應用。
- 善盡社會責任與提升高教公共性
本院動物博物館與植物標本館為本校博物館群中最受全國各級學校青睞的單位,肩負動植物標本蒐藏、典藏保存與管理的核心任務。這些標本不僅用於研究、課程輔助與國際學術交流,還致力於培養學生結合博物館資源與專業知識,推動自然環境的保護與教育。多年來,兩館持續推行重要的教育推廣與展示活動,包括協助中小學師資培訓、舉辦科普與生態保育教育等,提升社會大眾對生命科學與環境保護的認識與熱愛,對社區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貢獻良多。此外,本院生演所開設的「典藏自然」跨域課程,讓學生將所學應用於各地自然史博物館的館藏與策展規劃,深化知識實踐,並拓展保育與教育影響力。
- 學院自訂項目
本院以生命科學系為核心,長期負責全校普通生物學基礎課程與實驗教學,每年正課修課人數超過1800人,實驗課達1000人以上。在深耕經費的支持下,近年來得以擴大助教(TA)培訓來源、優化實驗教材與教學、更新實驗設備,並改善教學空間環境。另外,為應對疫情與數位化教學需求,各實驗單元的講解與操作步驟已製作成影音檔,並上傳至 NTUCOOL 教學平台,供學生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顯著提升學習效果與實驗操作能力。同時,本院積極支持創刊 70 年且於 106 年進入 SCIE 的 Taiwania 期刊,以增強學術國際能見度。此外,動物博物館與植物標本館也持續推動科普教育及師資培訓,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深化對教育與科學傳播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