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訊1659期
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於開學前在水源校區舉辦迎新活動,迎接第四屆新生。活動以「我在哪裡 × 我來到哪裡」與「設計思考初體驗 × 支援社群啟動」為主軸,不僅讓同學熟悉環境、彼此認識,更引導他們理解跨域學習所需的心態與行動轉變。
一早,師生圍坐成圈,學程主任張聖琳強調:「這裡很不一樣,你在這棟大樓不會找到所有老師,但只要願意主動出擊,就能連結到各個領域。」點出「主動」是跨域學習最重要的態度。
在自我介紹環節,學生不以科系,而是以「能力」展現自我:有人善於傾聽、有人精通日本文化,也有人形容自己「想很多」,藉由一項特質勾勒出更立體的樣貌。隨後,新生分組進行校區探索,其中一站由機械系詹魁元教授帶領,參訪先進動力研發中心,近距離認識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透過地圖導覽、團隊挑戰與實地走訪,新生逐步熟悉環境,也在互動中建立連結。
校區探險結束後,3位學長姊分享跨域學習經驗。二年級洪子媛回憶,曾因雙主修壓力萌生放棄,但在訪談課程學長姊後獲得啟發,學會將天馬行空的想法收斂為專題;一屆學長蔡華軒提醒學弟妹,專題不可能一帆風順,熱情固然重要,但更需展現能力,才能爭取資源與支持;已畢業的楊紫綺則分享,自己透過對話、拆解與重組找到熱忱所在,並叮嚀:「想清楚再開始,並善用夥伴支持保持動能。」
下午的設計思考工作坊由黃書緯老師帶領,學生先寫下跨域學習可能面臨的挑戰,如時間管理、專業不足或職涯規劃,再將問題歸納至「個人、成果、環境、過程」4大面向。分組討論時,在學習教練引導下,學生們進一步釐清挑戰背後的深層原因,並提出可行解方。這些成果將延續至後續的必修課程中,並在實際學習情境裡持續驗證與迭代。
最後,袁千雯老師提醒新生:「在這裡,每1個人、每1條路都不同,要多與同儕、學長姊、老師與教練交流,建立支持網絡。」黃書緯老師則勉勵:「專題方向可以調整,但要清楚知道為什麼而轉。」
透過整天的活動,新生不僅更熟悉環境,也實際體驗設計思考方法,並在學長姊與師長的分享中感受到社群支持。帶著祝福,他們將踏上「探索、嘗試、行動」循環不斷的跨域新旅程。
